用户: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字画搜索
关健字(名称,作者,简介)
题 材
规 格
价格 -
  热销字画
 
首页 字画资讯   
 
   字画资讯

Google


李宝林:从艺犹如登山,长征依旧在路上

本文由北京字画网www.bjzihua.com发布!  2017年2月21日

    眼前的一排书橱,上下几层连带着顶儿都放满了物件,泥塑、木雕、小瓷瓶、双胞胎孙子的照片,以及占了不少空间的各种药盒。头发已经花白,说到动情处眼神里都可以透着光,81岁的李宝林端正的坐在椅子上讲自己的“艺术长征”,语速不快,有时候发音也不是很清晰,却很是认真。

  夫人陈雅丹老师在对面屋忙着整理文稿,不时接打电话,筹备展览和作品,还一边惦记着这里的采访,整理药盒、添水,偶尔顺着采访谈些小插曲。她是********位去南极写生的艺术家,她也曾两次穿越罗布泊,重走地球物理学家的父亲陈宗器走过的路,也是美术圈里公认的“环保先行者”。

 

李宝林与陈雅丹在欧洲  2012年

  李宝林先生形容自己是“打井的人”,陈雅丹老师则是“挖渠的人”,一个脚踏实地,一个天马行空,两人一慢一快,性格互补,也老来相伴。

  “我的一生有六次大的抉择都是我个人做的。”从学画画;放弃应届高考;从放弃分配到北京画院工作的机会,投身到军旅生活;再转业到中国画研究院;从人物画转山水画;以至于最后危于生命的脑部手术,六次选择,也是六次战役,串起来自己的一辈子。而他的艺术长征路上恩师李可染先生则是影响至深。

  艺术长征第一步

  1957年,21岁的李宝林遇到的第一次人生“拐点”。在学理工还是去画画的天枰上,他最终倾斜在自己的所爱上。

  “高中临毕业前我给中央美院写了一封信,了解招生情况,当时宗其香先生回了一封信,说57年对外不招生,所以看到信我就很为难,要考就考中央美院,索性这一年就没有参加高考。”再准备了一年后,李宝林同时考取了中央美院和鲁迅美院。

 

1959年,姓李的学生与可染先生在颐和园合影,左一李宝林,左三李可染

  “二年级的时候,李可染先生带着我们去颐和园写生了20多天,大家就住在石舫旁边山坡上的小楼里,白天去外边画画,晚上可染先生带着我们讲评,讲了很多山水画的学习规律,所以可染先生的苦学精神、治学思想,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

  等到三年级分科的时候,品学兼优的李宝林想向李可染先生学山水画。而当时的时代需求人物画是主科,系主任叶浅予要求:“你们几个人物画画得好的,不能都去学山水”。于是李宝林被分配到人物画科,一起的同学还有周思聪。

  “李可染不是一个好老师”

   “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而且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李宝林在师生展的前言中说。这句话的感慨就是来自于李可染。

 

80年代可染先生外出写生

  “当代山水画受可染先生影响比较大,但是有些人对可染先生也有批评,一个比较大的批评是可染先生是一个好画家,但不是一个好老师。“李宝林觉得这是一个十足“反论”。他认为可染先生境界非常高,他不仅是个好画家,而且是个好老师。

 

1962年,李宝林作为学生会主席与中央美院美术兵编辑部主编副主编合影

从左至右:李宝林、姚钟华、薛永年、陈雅丹

  “《李可染画语录》是我们校刊最早发表的,影响了一代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经典,说得特别深刻。学生们都特别佩服他,他们班都想学山水,也是因为李可染画的好,人好,他的艺术思想好。”夫人陈雅丹老师插话说。她是当时美院校刊《美术兵》的副主编,而语录一经发表,就被全校同学视为珍宝,纷纷传抄。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工作,锻炼自己”

  1963年9月,李宝林从央美毕业。放弃分配到北京画院工作的机会,投身到部队——海军南海舰队,成为舰队第一个专业院校出身的美术员。从此,他在部队创作了28年的人物画,《闽海石城》、《惠女》等海疆风情作品以及《大会师》、《联杯酒醇》等重大历史题材的画作,并组织了海军时至今日的品牌画展“万里海疆画展”,培养了一批海军美术创作骨干。

  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先生溘然长逝,这一消息对李宝林的冲击很大。

  可染先生生前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九分、十分……”“如果再给我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活到一百岁,我可能会比现在画得更好一点,但是距离我追求的目标还是差得很远。”

李宝林在师牛堂与恩师李可染先生

  “他在去世前两天,还跟我做了一次很长的交谈。他谈了自己很多向往,改革中国画的一些想法。但是很多想法他都没有完成,包括对自己的画,他说我的画还要继续变,变得使你们吓一跳。”但是这些未知,却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为了纪念李可染先生逝世一周年,国家画院要出一本《李可染论艺术》,作为研究可染先生的一个项目。经推举由李宝林牵头,组织学者李松、孙美兰,学生张凭、李行简等一批学生和可染先生的家属邹佩珠先生、李小可等一起加入到筹备工作中。而恩师的离开也让他决心调往中国画研究院。

  “跨行”山水

  从人物画真正向山水画转折,是从1985年“五岳三山,古今风情”画展开始的。李宝林带着《乐山大佛》、《悬空寺》等7幅山水画作品参展,当时李可染先生还特意来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

  “先生很高兴,说我画的还不错,特别是线条画得好。可染先生说过,在画国画的时候线条必须过关。所以我就记住这个,受到先生的鼓励以后,更增添了我画山水的信心,从这次画展以后,很多山水画界的展览都请我参加,逐渐很自然的就过渡了。到了研究院以后,我就基本不画人物了。”
  1987年,在陈雅丹老师南极归来后举办的“南极之行”画展上,他协助陈老师画的《南极铁锚》是李宝林创作的最后一幅人物画。

  “我现在不画人物,画山水,作为一个画家来讲这是去了另外一个行当。”这对李宝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在苦苦地摸索、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看你画的南方水乡,都像北方的景色,硬梆梆的。这跟你的性格有关,你骨子里还是一个北方人。”恰好,陈雅丹老师一番话“提点”了李宝林。既然性情是一个北方汉子,那就去画北方的大山大水。于是,李宝林踏上“西行取经”的道路,登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远望终年不化的积雪,看着墨色的山石起伏连绵。

  “所以我后来到西部,经过祁连山、河西走廊,到达西疆,在《西行小记》中写到了帕米尔高原,感觉到那种苍茫博大的西部山水,我看了以后激动不已,感觉心灵都在跟着一起跳动。”

  怀着激动的心情,李宝林回来后立即提笔画了一批《灵光》、《山魂》、《祁连风骨》等北方苍凉壮阔的山水,笔墨愈发雄健、深厚、苍茫,重墨与飞白交织,峰峦跌宕,众山回响,李宝林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归属。

  这最后一个选择,老天眷顾了我

  2001年,李宝林的“震颤症”愈发严重了,甚至吃饭夹菜都成了问题。“如果我不是画家,我哆嗦就哆嗦去吧,但是我还要继续画画。”手术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可能碰到其他神经节,就可能瘫痪或者失语。了解情况后,李宝林还是决心接受脑定位手术。

  “两个小时过得很快,当手术室的大门终于打开,护士医生簇拥着躺着的他出来时,他很清醒、很兴奋,向妻子、朋友、学生挥动着右手,骄傲地展示着手术过程中他自己写的‘李宝林’三个字,因为在此之前,他连字都写不成个的!”陈雅丹老师在《跋涉者》一文中全记录了手术前后的情况。

  手术之后,他就一直期盼着早一天回到画桌前。出院后,李宝林在康复期刻苦训练,还赴重庆、三峡等地写生,加倍投入到艺术创作中。但不久,随着右边身子颤抖的改善,左半边身体却愈发抖得厉害。2004年12月李宝林在右脑进行第二次脑定位手术。身边的亲友、学生都很担忧,这一次,还是否能够挺过去?


  “其实对于这样可怕的后果,宝林是早有准备的,从手术室外迈进手术室虽然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只有他自己知道有多难——他是怀着近乎悲壮的、英雄赴战场般的勇气迈上手术台。也许,正是这颗赤诚的心感动了上苍,上苍对他又一次眷顾——手术做得很成功。”陈雅丹老师在文中写到。

  八十感怀

  “80岁的时候,有一种感慨,自己有很多向往,但是有时候力不从心,不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为了艺术的追求我会坚持不懈,而且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李宝林陪同孙家正主席看画展

  79岁的时候,他还创作了《天山红峡谷》、《春到古寨》等四幅八尺整纸的大画,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远山呼唤——李宝林八十艺术展》上展出。在开幕式上,李宝林将与学生周顺恺合作的《大会师》以及与陈雅丹合作的《联杯酒醇》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如今,81岁的李宝林先生神采依旧,每天他按时去画室画画,孜孜不倦地在创作。陈雅丹老师则编撰着李宝林的文集,将所有“艺术长征路”上的点点滴滴,记录和收集起来,留下最珍贵的纪念。

  从大海到大山,是我的人生历程,

  也是我人生的追求。

  人应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大山一样的境界。

  从艺犹如登山,登上一座山,

  前面还有更高的山。

  山路崎岖,心无羁绊。

  尽心尽力、顺其自然是我的人生格言。

                                                    ——李宝林《八十感怀》

 
上一篇: 中国买家豪掷10亿购藏克里姆特创拍卖纪录名作
下一篇: 文化产业需要重视主流消费者
   

版权所有 北京九鼎斋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院5号楼1层108  
服务热线:010-56077758 188-100-19298   客服信箱:bjzihua@163.com  京ICP备17026723号   网站建设 公网安备 361002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