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字画搜索
关健字(名称,作者,简介)
题 材
规 格
价格 -
  热销字画
 
首页 字画资讯   
 
   字画资讯

Google


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在虞山当代美术馆开幕

本文由北京字画网www.bjzihua.com发布!   2017年4月19日

    2017年4月15日下午,“南线的近代流变”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在常熟虞山当代美术馆开幕。展览再一次从中国画线条的近代流变的历程出发,探讨从黄宾虹到林散之,再到董欣宾、卞雪松,这四人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贡献,他们之间既有传承,也有各自的突破性意义。

  梳理“南线”发展的传统是虞山当代美术馆的一项品牌展览,本次展览是第四次做学术梳理,邀请批评家陈孝信、文博专家朱旭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聂危谷等学者共同参与讨论。

  策展人张维指出:林散之是黄宾虹的弟子,卞雪松又师承林老,同时,卞雪松与董欣宾是知己,但我们今天探讨的不止是四人的师承关系,而是通过对四人的比较研究,重新认识南线的悠久传统,认识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性。

  当草书出现的时候,南线就出现了,因为草书的飞动的线条已经摆脱了记事的功效,而直接呈现生命的状态。随后是文人画将书法入画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飞天"壁画中用线条而不是羽翅来表现飞动是美术史的一次重要事件。水墨线条是中国画的基因和生命线,从描模的十八线,到表现性的线条,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展览现场

  黄宾虹:五笔七墨 在线条中见精神

  在专家学者们讨论看来,黄宾虹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各种笔法墨法,经过分解、抽象,在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背景上,总结出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黄宾虹的五种笔法:平、留、圆、重、变。“平”,其实是在让线条力度均匀,气韵贯通,如“锥画沙” ,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圆”,将书法用笔的圆转用于绘画,圆浑沉厚,如古法中的“折钗股”、“莼菜条”,连绵盘旋,线条婀娜中刚劲圆浑。“留”,如“屋漏痕”,积点成线,不徐不疾,笔有回顾,上下映带,沉着质厚,力能扛鼎。“重” ,乃入木三分,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变”,是黄宾虹表达情感节奏的统法,在“易变”中见个人性和呼吸气息。

  在黄宾虹的五种笔法中,他把中国草书和篆书笔法,"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等自然力量的象征的线条全部总结其中,从金文、篆文,悟得中锋运笔,书法的“一波三折”,皆为“自然之道”的精神体现,而这正是中国书画中的“天人合一”的象征表现体系。

  林散之:将七墨法融进书法

  林散之的书法线条的丰富性是书法史上罕见的,其草书中随处可见那些天人合一的神奇笔法:“屋漏痕”、“折钗股”、“虫蛀纹”、 “ 锥划沙”等,又将黄宾虹的七墨法融进了书法,水墨互渗互破中达其璀璨华滋的效果。形成了瘦劲圆涩、璀璨华滋、飘逸天成的风格。细观林老的书法,其难能可贵之处是人生的境界:瘦而要劲,圆而又涩,涩中飘逸天成。没有人生的内修功夫是做不到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境界的。"所以林老不仅是书法家而是艺术家。"张维表示。

  董欣宾:冷抽象,热书写

  董欣宾(1939—2002)生前为南京艺术学院教师,是江苏画派新面貌的一位开创者。在理论上,董欣宾提出"冷抽象,热书写",他将中国线条的各种情感状态进行抽象、总结,比如,他在课稿图中讲,画一棵树,需有生、伤、病、残的线条,并和卞雪松一起提出:在一根线条里有春夏秋冬,在一根线条里有生老病死。

  在策展人看来,这其实就是中国画伟大的南线的精神品质!用抽像性线条去理解,用生命的热力去书写,正是"冷抽象,热书写"的重要意义。

  董欣宾将各种传统书写的线条如"剑脊线""锥划沙"进行分析,抽象出生老病残的各种状态,为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在绘画实践上,董欣宾画出了松树如龙如电的神态。古人多画山水,少画乡村,尤其是江南乡村,董欣宾画出了乡村的精神栖居,他的长线条杂树,充满柔韧飘逸的气息。他的五牛图憨态可掬,直取无锡泥人塑形的精髓,去形态,直入神态。

  卞雪松:直入精神于一根线条

  卞雪松(1949—2005)是扬州人,于1967年拜林散之为师,一生遍历名山大川、特立独行,在其去世后,其名声并不大众所知。

  然而在策展人张维看来,卞雪松是南线这脉上走得更远的画家。他和董欣宾共同提出:“一根线条里有春夏秋冬,一根线条里有生老病死。”并且把这个"一"发挥到极致,他在《谈艺录》中说:“画就是一笔,有一才有万,万则归一,道一以贯之”,"书画的‘一’是什么?就是一笔,一笔会了,千笔万笔就有了"。一根线条里即呈现万有,因而极简至一根线条书写体现,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式极简主义出现的必然结果。

  董欣宾画人物和牛时也是直取神态而弃形态,卞雪松连神态也放弃了,把精神融于一根线条中。卞雪松的《老子入关》《静观》《听月图》就是一根线条或几根线条,放弃形态面目,只在人物山川的书写的线条的变化中见地老天荒与沧桑而定的境界!并且他把千变万化的线条简化为两条,从摩崖石刻、魏碑中化出力扛千鼎的厚重的铸铁线,在飞白枯笔渴笔的临写中又悟出了“粗沙痕”的独特笔法,与传统的“细纱痕”不同,“粗纱痕”的线条在“细沙虚静之气中有竹节般的停顿节奏,更显得苍茫古穆、恒定有力。

 
上一篇: 超级富豪会把博物馆“买穷”吗?
下一篇: 文化部公示2016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 56个优秀项目 其中民营馆16个
   

版权所有 北京九鼎斋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院5号楼1层108  
服务热线:010-56077758 188-100-19298   客服信箱:bjzihua@163.com  京ICP备17026723号   网站建设 公网安备 361002020001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