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注册新用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字画搜索
关健字(名称,作者,简介)
题 材
规 格
价格 -
  热销字画
 
首页 字画资讯   
 
   字画资讯

Google


齐白石书法告白门客:想走貌美师母路线的,莫再来了!

本文由北京字画网 www.bjzihua.com发布!  2017年12月24日
 
  北京画院齐白石书法展向公众开放第一天,几幅“门条”成为朋友圈的热图,都是齐老爷子生前随意撰写,贴在门口的告来访者的自白:

  “凡我门客,喜寻师母请安问好者,请莫再来。”

  这第一幅门条,老爷子警示前来拜访的门客,师母年轻貌美,想走师母路线的,你们就不要再来了。

  “绝止减画价,绝止吃饭馆,绝止照相。”后面加一句小字:“吾年八十矣,尺纸六圆,每圆加二角。”

  这第二幅门条,则是老爷子警告那些买画议价,请自己吃饭、请自己照相来混画的人们,因为当时照相还算是稀奇之事,老爷子最初还算是比较感兴趣,但时间长了之后他也明白过来,不少人请自己照相、下馆子其实都是有目的的,特立此门条警示来访者。

  “鄙人养病,午前出门闲游,午后申时接客。”

  “去年将毕,失去五尺纸虾草一幅。得者我已明白了。”这第四幅门条是告诉那位拿五尺走纸虾草的来客,我已经知道你是谁了,赶紧把银子送来!

  当然这次展览也展出了那张大名鼎鼎的:“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给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并非所有财都好,也并不与日寇同流合污:“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这段告白专门贴给那些前来向他索画的日寇和汉奸的大小头目们看的,说如果你买画,找专门的经纪人来就可以了,不必亲自驾到,从来都说官不入民家,您若来了,那就是方我,恕不接见。时为1940年。到1943年,他干脆贴出了“停止卖画”的告白。

  想必,在众多枯燥的书法展里,齐白石的书法展应该最有趣吧,老爷子心性坦然,喜怒哀乐形于色、形于笔,即使在一张小小的纸片里,也能看到他的幽默耿直和心性坦然。

  当然梳理齐白石的书法风格的脉络,这样的作品只是其中的点缀,更多齐白石的大尺幅书法力作才是此次展览中更值得细细研究的对象。

  北京画院“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专题展,已经于2017年12月22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样有趣的书法展特别值得一看。此次展览由北京画院联合辽宁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共同主办,展出齐白石六十余件书法绘画精品,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不再局限于北京画院自身的藏品体系,这次还展出了李苦禅、李可染先生的旧藏,梳理齐白石书法风格的形成和脉络。

  齐白石的书法从哪里来?这是展览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熟悉齐白石的人都知道,他早年走科考路线,所以从工工整整的馆阁体入手,但显然,规规矩矩的字体并不是老爷子的喜好,只是为求功名不得而已。所以后来没有求得功名,齐白石也就不再写馆阁体了。拜入胡沁园、陈少蕃师门之后,因为老师的影响学习何绍基一体。

  当然齐白石喜欢奇绝风格,所以从书法上他也并非只取一家,早年学习何体,随着远游眼界的开拓和“衰年变法”期间画风的转变,学习李北海、金农、郑板桥,学魏碑,临《天发神谶》,他的篆书中带着隶书的恢弘奇伟的气息,逐渐走出一条“先与古人合,再与古人离”的艺术道路,最终形成独具个人风貌的书体。

展览以郑板桥的书法和一幅吴昌硕的绘画作为开篇

  因为目前在北京画院3、4层正在展出何绍基书法展,所以此次齐白石展览中并未再次展何绍基,而是以一幅郑板桥的书法作为展览开篇。再齐白石的回忆中,他并未直接描述说自己学习郑板桥的书法,但是在胡佩衡的回忆中,曾经见过白石老人临摹郑板桥“几可乱真”。

  齐白石在“衰年变法”期间,主要学习海派风格,海派则是以吴昌硕为主。所以才有了吴昌硕曾经开玩笑说:“北方有学我皮毛者,竟成大名。”所以才有了齐白石的一枚印章的回应:“老夫也在皮毛类”。


《天发神谶碑》局部  李苦禅先生旧藏 

篆书五言联 齐白石 1941年 178×46cm 首都博物馆藏   是不是能看出来,白石老人的篆隶书法中呈现出来的奇伟有碑帖的影子?

荧阳郑文公之碑(带碑头) 240×246cm 李苦禅先生旧藏

  展览专门展出了李苦禅的旧藏《郑文公碑》和著名的《天发神谶碑》。李苦禅、李可染两位中国画大师同出于齐白石门下,被誉为“齐门二李”,在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导下,虽然两位先生都在近代画坛开宗立派、影响深远,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大相径庭。

  此次展览中也特意展出了李苦禅、李可染两位先生的旧藏,“齐门二李”用另外一种方式为恩师齐白石的书法展献力。李苦禅先生为了锤炼笔墨曾临帖读碑不断,逐渐成为近代收藏金石碑帖大家,在他的旧藏中,《郑文公碑》、《天发神谶碑》拓片也均对齐白石的书法及篆刻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两件碑拓不仅可以看出两位大写意花鸟大家之间的传承,更可以看到两位中国画大家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

  众所周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户穷苦人家,祖上仅有几亩薄田度日,而齐白石又自幼体弱多病。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在家人的安排下走上雕花木匠的道路,成为一名民间手工艺人。在恩师胡沁园的培养下,27岁的齐白石逐渐丢下手中斧凿,拿起毛笔、篆刻刀,开始习画治印,从一位雕花木匠转换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甑屋 齐白石 1923年 53.5×10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甑屋 齐白石 1923年 31.5×129cm 北京画院藏

  此次展览中有两件《甑屋》作品,书写于其艺术上的“衰年变法”时期,堪称齐白石行书的代表作,“甑屋”也是齐白石曾用的斋馆号之一。甑,是中国古代的蒸食用具,齐白石寓意自己卖字画所得可换柴米养家糊口,故为画室起名为“甑屋”。在这件书法作品里,齐白石回忆起小时候写字时,祖母经常感慨说,你那么好学可是生错了人家,俗话说三日风四日雨,哪里见得把文章宣纸煮在锅里当饭吃的?到了20多岁时,齐白石能够用卖画的钱买柴米,祖母笑着说:哪里知道今日锅里煮的就是我孙儿的画呢?

  齐白石在书中痛惜,如今祖母已经不能与自己同餐了。简练的话语却饱含着白石老人思念祖母的深情和“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无奈。在清末农耕的社会环境下,贫农出身的齐白石没有按照命运的安排跟地里的庄稼打交道,倒是靠着后天的努力与机遇,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用手中的笔墨纸砚创造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齐白石 1950年 227×54cm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齐白石的书法主要以行书和篆书见长,行书多用于画面题跋,偶为他人书写书名、题识等,日常的自由书写也多以行书。他的行书老辣奔放,线条行云流水又极具变化,与他的大写意画风意趣相通。他的篆书则多用于题写楹联、中堂和横批,并与篆刻艺术融为一体。整体书风苍劲古拙、气势雄强,愈到晚年愈大开大合、自由奔放,观者无不被其气势所撼。展览中还展出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便是白石老人在九十岁高龄时为庆祝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而专门题写的,从字体的变化中也可看出老人在生命的晚年仍然“日日临帖不倦”,力求书风的新变。

江山如此多娇 齐白石 1956年 182.5×51.5cm 李可染先生旧藏

篆书月 齐白石 1947年 43.5×32cm 北京画院藏

  李可染先生拜入齐门后,最重要的一点体悟就是运笔要“慢”,他曾专门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一文中谈及老人的用笔特点。我们也能从李可染新中国初期的创作中看到白石老人的影响。面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入门弟子,齐白石老人也是满心期许。他知道李可染当时正在为改革中国画进行着艰辛的努力,多次长途跋涉进行水墨写生去发掘山水画创作的源泉,于是他专门题写“江山如此多娇”送给李可染,以此来鼓励他在山水画领域开辟新的天地。李苦禅、李可染先生的旧藏不仅还原了齐白石书法脉络的发展流变,呈现三位艺术大师之间一脉相承的师生渊源,更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怀与温情。

楷书四言联 齐白石 1953年 167×43cm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书法专题展览期间,“佳墨明楮纷相随——何绍基书法与湖湘传脉”展览也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三四层展厅同期举行,两台展览交相呼应,观众可一次尽赏近代湖湘文化的传承与魅力。“我生无田食破砚——齐白石笔下的书法意蕴之二”展览是北京画院年底策划的重磅展览,也是2017年年度的收官之作。今年是北京画院的甲子之年,本月29日,“妙造自然——于非闇绘画作品展”也将在苏州博物馆拉开帷幕,希望借用一南一北两场精彩的展览再次为建院60周年献礼,同时也为我们一系列纪念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自书诗五首 齐白石 1922年 32×229cm 北京画院藏

 
上一篇: 何家英的女人体画
下一篇: 老子与《道德经》
   

版权所有 北京九鼎斋文化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院5号楼1层108  
服务热线:010-56077758 188-100-19298   客服信箱:bjzihua@163.com  京ICP备17026723号   网站建设 公网安备 36100202000108号